儒家非常重视“礼乐”,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墨子则认为当务之急是利天下、利百姓,与此无关的事则尽量不做。在他看来,大钟鼓鸣、琴瑟竽笙之声好听,刻镂文章之色好看,绉豢煎炙之味好吃,但这些上不中圣王之事,下不能解决民之“三患”(即“饥者不得食 ...
从明代有关武术的文献资料来看,明代浙江的武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所列的拳种与器械流派,就有六步拳、青田棍等记载。明代浙东地区还出现了源流清晰、传承有序而有别于少林拳的内家拳,另外浙江在明代嘉靖年间抗倭战争中还有精通双刀的“天都 ...
本书明清文学文献研究者、专栏作家徐美洁所作关于明代晚期社会、文化、文学等方面的一些历史、文学小随笔近五十篇的结集。大多数文章曾在《上海书评》上以专栏形式发表。内容包括明代小说笔记中的趣事、明代宫廷轶事、明代市井习俗等等,常常以现代社会中传播学、美学等 ...
抗战时代的艰难使很多人想起杜甫,也让冯至这位现代诗人和杜甫走到了一起。为什么倾心于杜甫?冯至告诉我们:一是因为“一遇变乱,人民所蒙受的痛苦与杜甫的时代并没有多少不同……我们需要杜甫,有如需要一个朋友替我们陈述痛苦一般。”二是因为“对待艰难,敷衍蒙混固 ...
这些研究针对一直以来被忽略的日本近世社会中出现的儒式丧礼主张首次给予了关注,但由于关注的事例多出自与朱子学联系紧密的暗斋学派,且田尻的侧重点仍是描绘儒者在接受《家礼》时 ...
诸葛亮自比的是管仲+乐毅,实际上,管仲和乐毅加在一起,也比不上诸葛亮的才能。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唯二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管路和乐毅只进了武庙。 来比一比诸葛亮与管仲、乐毅的才能就会明白了。 一、政治才能 《三国志 ...
在变化的形式之中,洞察不变的伦理规则,就能够准确把握文明当下与未来的走向。 古代社会中儒者以“三纲五常”理解文明的连续性、以“文质三统”理解文明的创新性,无疑有其历史的局限 ...
孔颜之乐是宋明以来历代儒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具有罕见的连续性特征。昔日周敦颐教程颢“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二程集》),“寻孔颜乐处”由此成为有志于成圣成贤者追求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非生而有之,而是靠后天的修身工夫实现。事实上,从《论语》的文本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现实来看,孔颜之乐与好学乐教的精神有关: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学有所得,心中欣喜,教学相长,故可乐也。
历史上,推崇“义利并举、农商并重,经世致用、注重事功”的永嘉学派,曾一度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鼎足而立,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作为浸润在理学传统中的儒者,王阳明很早就表现出对孔颜乐处的向往,他在龙场悟道之前的诗文中已屡屡提到孔颜之乐,但这个时候他还在钻研朱子学,为物理与吾心“判而为二”这个问题所困扰,未必真切体验到了孔颜之乐。经过龙场大悟,王阳明解决了这个“二”的问题,体证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对儒学之乐获得了全新的体验,《王阳明年谱》记载他悟道时“不觉呼跃”,欣喜若狂。带着这种悟得本体的喜悦,阳明一再抒发龙场时期讲学 ...
开栏的话: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积淀和传承,在服饰文化上有生动体现。服饰的变迁,生动地体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审美追求。为引导读者和网友准确认识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历史,彰显中华文明“礼仪之大,服章之美”,体会中华各民族交融之美,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