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荀子智慧: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在《荀子·荣辱》中,荀子提出了“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的智慧之言。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和对待命运的态度,对于我们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境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从荀子的思维轨迹看,构成社会的主体——人由于具有征知、有辨、有义、能群的社会特征,因而成为天下最贵的生命体。人在荀子那里,显然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孤零零的存在,而是融于群体关系中的族类的存在。也就是说,人类初始是以“群居”的形式而不是以“个体”的形式 ...
我国自古就非常重视春耕。《荀子·王制》中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许多古代诗人都善于观察农家生活,为后世留下不少描绘春耕劳作的诗词。到了宋代,诗词的描写更加细致入微,在其中品味春耕的意境自然别有一番情趣。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经研究发现,早在殷商时期,商人就以汉字字形传达出对“劳动”的理解,可以说,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五一”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求解商人如何“劳动”。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曾指出,中国哲学历来缺乏清晰的思想。该观点在中国哲学界被视为对中国哲学的严厉批评。然而,冯友兰试图表明的是,更为清晰的逻辑论证对中国哲学研究极其重要,但大部分学者则基于此批评中国哲学缺乏严格的逻辑论证,中国哲学的整体形象 ...
《和合寻源》以两集的篇幅紧扣主题,为观众阐释了和合文化。第一集围绕寒山拾得的故事展开叙述,摄制组远赴美国,采访了数次亲临台州的汉学家比尔·波特,听他讲述寒山对美国一代人的影响,彰显中西文明互鉴;第二集讲述智者大师、张伯端、顾欢、司马承祯、李白、徐霞客 ...
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王杰表示,21世纪以来,和合学逐步为学界和社会所认同、受推崇,和合文化的研究形成了以张立文为核心的学术队伍,同实学研究携起手来必将壮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掘与转化工作。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荀子》一书主要收录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重要文章,内容涵盖荀子一生的治国理念和教育思想。尤其是《劝学》这篇文章,让北京农学院的学生们感到熟悉而亲切。本期书本旅行团来到山东省兰陵县,探索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跟着书本去旅行》 20240423 兰香遗韵——《劝学》) ...
经济观察报 刘劲/文 在经济和管理中,对人性的深入了解至关重要。这种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洞察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如何对管理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作出反应,从而更准确地预判政策调整的最终效果。
《荀子·王制》中讲道:“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常以此告诫众人。在当下,各行业内卷已经处于白热化,每一家企业就像一艘或大或小的行舟。承载这些小舟的水,则是市场,市场的主体则是用户。
今天(4月30日)下午,“人民城市新实践 青年建功绘新篇”——杨浦区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主题活动在杨浦区少年宫举行。区委书记薛侃,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海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程绣明,区政协主席邰荀,团市委副书记邬斌,区委副书记周嵘,副区长王浩出席。
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治国理念和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深远。本期节目,书本旅行团将前往山东省兰陵县的荀子文化园和荀子书院,探索荀子富民安民思想与求学治学背后的故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